Tuesday, November 29, 2005

Wednesday, November 23, 2005

文化之都何以打造?
是甚麼,令一個城市成為「文化之都」?
因為她的文化地標?博物館和藝術活動質量?
還是包裝伎倆塑造出的城市形象?

甚麼是文化之都?是誰口中的文化之都?是甚麼時候甚麼人說的文化之都?

近 年,全球化席捲世界,每個城市都忙不迭要變身成為「全球城市」(global city),跟其他城市較量,為的是經濟上的搶灘、名氣上的光環。當中最快捷的手段,就是現在人人掛在口邊的「打造城市品牌」(city branding),注重的是城市的包裝,而不是城市的內容,因為人民素質的培育要收效、文化水平的提升要見功,需時太久了。

可是,踏入廿一世紀知識型經濟體系,「文化」這個可大可小的詞彙,卻又成為打造城市品牌的響亮口號。當中叫得最響最亮的,有數西班牙的第四大城市—畢爾包。

改善基建復興舊城

畢 爾包過去百多年以造船業為主,也曾是歐洲最繁榮的工業城。但由於八十年代起重工業式微,城市要尋求新出路,唯有致力轉型。當地政府遂於一九八九年積極推動 一項名為「Bilbao Ria 2000」的城市復興計劃,進行一連串基本建設的改善措施,包括翻新河岸區、加建鐵路系統、建新機場、造橋等等;好些響亮的建築師如Norman Foster、造橋大師Santiago Calatrava等的名字都在這計劃找到,足見這城市改造工程的決心。

與此同時,當地政府更以打造文化之都為名,邀請國際知名的古根漢博物館在當地開設分館,更請來另一位建築大師Frank Gehry為新博物館設計外型。

文化效應經濟獲益

九七年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開幕,遊人蜂擁而至,畢爾包旋即成為著名旅遊點。開幕五年,吸引了五百多萬遊客,創造出四千個就業職位,為這種以文化觀光為內容的旅遊業帶來龐大經濟收益,也在全世界引發起一股「古根漢效應」。

由一個默默無聞的灰色城市,搖身一變成為閃閃生輝的「文化之都」,畢爾包被形容為一個神話,可是我們不應忘記,打造神話背後是整個復興計劃的清晰目標和全盤考慮。

無可否認,畢爾包的復興計劃在經濟轉型與城市復興的層面上很成功。但是,文化之都的對象,就只是招來遊客?畢爾包本土的文化藝術,又有否同時得到更多的支援?於此,墨爾本的態度也許更值得反思。

位於澳洲南部的墨爾本,被譽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也是澳洲的文化中心。這裡有南半球最好的藝術表演場所,以及超過100所藝廊及展覽會場,澳洲眾多文化節目亦由墨爾本主辦。

黃金地段還給大眾

可是,百多年來墨爾本人卻沒有一個可供他們享用的大廣場;而隨著城市發展,流經墨爾本的雅拉河北岸的土地則被53條火車軌佔據,火車站旁的中心位置,也在六十年代築起了煤氣公司的兩幢高樓,完全阻擋了河岸景色。

幸而,到了九十年代科技進步,火車軌經過重整和覆蓋,兩幢高樓被移走,土地再次騰空出來;當時的政府為慶祝聯邦成立百年,就決定在此黃金地段建造聯邦廣場,既滿足人們多年來對廣場的需要,也將河兩岸的生活空間還給大眾。

聯邦廣場由十一座建築物與可容納二萬人的戶外廣場組成,內裡有超過二十間酒吧食肆,還有各種文化設施如音樂廳、多媒體放映中心和博物館,以及在廣場上舉行的各式音樂會、藝術節。

文化強調本土藝術

當 畢爾包引入國際品牌古根漢,將知名的藝術家作品放進博物館的時候,聯邦廣場的文化設施如NGV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澳州分館則強調本土藝術的展示,而且大 多是免費入場─因為他們的對象是墨爾本人,而非重視經濟效益的文化觀光產業;如何配合本地人的文化和生活,才是廣場最關心的。

我們這才明白,為何在市中心的黃金地段會有一個開放的聯邦廣場,而不是一個連著大型購物中心和六星酒店的巨型商廈群組;我們這才明白,為何墨爾本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

畢爾包城市復興與古根漢效應的成功,顯示出硬件,特別是地標及簽名式建築物對打造一個「文化之都」品牌的重要性;可是墨爾本也向我們展示了另一個不只靠硬件成就出來的可能性。她背後的內涵與其文化軟件密不可分,兩種對「文化之都」不同的經營對策,同樣帶來重要的啟示。

近 日亞洲文化合作論壇在香港舉行,「國家品牌排名」始創人Simon Anholt說過,要打造成功的國家(城市)品牌,核心元素是國家(城市)本身獨特的文化和歷史價值。於此,巴黎是個鐵證。她有著悠長的歷史和文化傳統, 可並不等於不向前發展,只是她的發展模式與我們習以為常、以效益掛帥的「拆拆起起」截然不同。

歷史脈絡展現文化

在七十年 代巴黎已經有第一幢高樓大廈;八十年代在西郊發展了由摩登建築群組成的LaDefense商業區;到了千禧年,又找來Norman Foster設計地鐵第14號線。可是,我們會發現,這個新發展,並不影響城市原來的歷史面貌與脈絡。當巴黎人發現摩天大廈和舊巴黎格格不入之後,過去三 十年,便再沒有新的高樓在市中心出現。巴黎人以自己的歷史文化為榮,並努力保謢;我們不一定要走進羅浮宮才看到他們努力的成果,因為城市本身就是活著的博 物館。真正的「文化之都」,其實是一個由人民共同活出來的有機生命體,不一定能用錢打造!

本文輯錄自香港電台與香港藝術發展局聯合製作的【藝行四方】

都市日報

Thursday, November 17, 2005

Wednesday, November 16, 2005

Meebo - instant messaging directly through a Web browser.

Kiko - a new kind of calendar

Thursday, November 10, 2005

Thursday, November 03, 2005

Writely.com - a Web-based word processor
AjaxAnywhere is designed to turn any set of existing JSP or JSF components into AJAX-aware components without complex JavaScript coding.

AjaxTags is a set of JSP tags that simplify the use of 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 (AJAX) technology in JavaServer Pages.

Sprinkle Some AJAX Magic in Your Struts Web Application
十二個月的名稱大都起源於拉丁文,名稱源自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神名。

一月 (January)
英文January是取自Janus,而Janus 是古羅馬的門神,他有兩副面孔,可以看兩個方向,能同時看前也能看後,是負責日出 (Rising of the sun) 和日落 (Setting of the sun),即是象徵「開始」Beginning,也是「結束」Ending之神;故January就是取自Janus 之名,作為一年第一個月的名稱,那就是說這個月可以期待新的希望,更可以緬懷過去的一年。

二月 (February)
關於二月February之由來,是取名自羅馬的節日「Februa」,這是一個清潔的節日(cleaning day),代表贖罪和淨化之意(Expiation and Purgation),隨著二月的結束,也就是漫長冬季的結束,人們要在這個時期大清掃,表示淨化、滌罪,以待春天來臨。

三月 (March)

三月的由來,乃是取名自羅馬戰神瑪爾斯(God of war, Mars),在羅馬人眼中,Mars 是一個很雄偉無敵的神,在戰場上他有很多跟隨者。並能以信心鼓舞著每一個人,羅馬人經常把Mars跟雷和閃電(thunder and lightning) 聯想在一起,因為在三月裡,風很強,雨也很大,更是時常出現雷光閃電。三月時已有春的氣息,大地開始躍動,如同英文spring(彈簧、泉、跳躍)的意 象,與軍事家常發動戰爭類似,所以用戰神之名來命名。

四月 (April)
對於四月的由來較不明確,但由英文書籍中得知,「April」可能是從拉丁文「Aperiri」這個字來的,Aperiri的意思是指打開(to open);四月天門開,雨水豐富,花草樹木都欣欣向榮,正是春光明媚百花開的日子,所以說,真正的春天是在四月。

五月 (May)
五月的由來是取自女神美雅(Goddess Maia),Maria 年輕又漂亮,也是田野女神,專職掌生物繁殖和生長的女神,她是信使飛毛腿默格利(Mercury) 的母親,May 大概就是取其繁延不斷,生生不息之意。另一種說法是:May 為拉丁文majores(=old men)的縮寫,所以人們認為五月是屬於年長者的月分。

六月 (June)
六月的由來是源自萬神宙斯(Zeus)的皇后朱諾(Juno)而得名,Juno是宙斯的妻子,她是一位漂亮又善妒的女人(Juno was a beautiful and jealous woman),即是一個標準的醋醰子,容不得她丈夫宙斯愛上其他的女人,偏偏宙斯風流成性,愛上很多女人,當然這些女人最後都遭殃。Juno是婚姻的保護 神,專門保護結婚的婦女,是已婚婦女求助的對象。古羅馬人認為六月是結婚最好的月分。

七月 (July)
July源於凱撒(Julius Caesar) 之名,凱撒原是一位有名的羅馬將領,後來當了羅馬皇帝。在這之前就有曆法,那時是以March 為一年的開端,而July是第十五個月;到了凱撒當皇帝便修改曆法,將一年的開始訂為January,而將July 提升到第七位,這個改變一直沿用至今。

八月 (August)
凱撒大帝之後,他的兒子奧古斯都(Augustus) 繼承王位,人們尊稱他為Augustus,其實奧古斯都原名叫渥太維(Octavius),人們為了討好皇帝而尊稱為Augustus,其意義乃代表高貴 (Noble),於是他學凱撒將他的幸運月,以自己的封號命名,並從二月挪一天過來,變成三十一日。

九月 (September)
September源自拉丁文 septem(=seven)。為什麼九月跟「七」有關係呢?原來古羅馬人最初只把一年分為十個月,March是一月,而September正好是七月。 後來凱撒修改曆法時,加了January 以及February後,Septembery才變成了九月。

十月 (October)
October的字首octo 是拉丁文,意為「八」。在古羅馬曆法中,它是一年的第八個月。修改曆法後,October才成為十月。

十一月 (November)
November的前面部分novem 也是拉丁文,意為「九」,其所以變成十一月,原因同September 與October。

十二月 (December)
其字首decem 在拉丁文意為「十」,羅馬古曆中December原為第十個月,也是由於January 以及February的出現,December才變成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