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3, 2005

【生涯歷練】諸葛亮找馬──騎師孔明騎上劉備馬 
 
問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不如先問諸葛亮為什麼不選劉表?

姑且引用美國知名的行銷策略專家賴茲&屈特的說法。賴茲&屈特寫過《行銷戰爭》《定位》,在《「馬」上成功》這本書中,他們指出找馬的重要。

我們傳統認定,千里馬要有伯樂,好貨要賣給識貨的,否則就叫「懷才不遇」。

賴茲&屈特不吃這一套。當什麼千里馬?要嘛就當騎師,當一名優秀有眼光的騎師,尋尋覓覓,尋找一匹適合自己、會成就自己的馬,利用自己精湛的騎術,馳騁千里,跑出最遠大的前程。


木頭人劉表

劉表擁有荊州,但他是不是這種好馬呢?顯然不是。

《後漢書》說劉表「其猶木偶之人也」。劉表被視為一二三木頭人,那麼麻木無知,《三國志》說他「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這段話可為木頭人(木偶之人)作註腳。

像劉表這樣政治嗅覺奇差的老闆,誰敢跟從?跟著劉表,沒有揮灑的空間,即使有了舞台,表演不了多久,劉表便會垮台。聰明如諸葛亮者,當然懂這個道理,儘管他沒接觸過賴茲&屈特的理論──「不論你多麼有才能,如果把命運拋給一個失敗者,很不值得。」

賴茲&屈特並且以「鐵達尼號」豪華客輪為例,在失敗者「鐵達尼號」船上服務,最好的船員和最差的船員命運都一樣,都落在救生艇上,生死未卜。

諸葛亮不僅無意向劉表毛遂自薦(沒辦法,劉表沒有用諸葛亮的意思),甚至從襄陽搬到隆中,躬耕隱居,「苟全性命於亂世」。這是對劉表的不信任投票。

荊州這塊好地方,留給劉表太糟塌,不如從他手中奪取,作為霸業的第一個據點。這是諸葛亮在<隆中對>給劉備的建議。(劉備當時寄寓在劉表之下)


及早卡位,善莫大焉

劉備三顧茅廬,孔明隆中對策,這段故事膾炙人口,吾人的印象來自《三國演義》,雖是小說家言,但正史三言兩語交代不詳,我們寧可相信演義所敘是可靠的,合理的。劇情這樣安排,意義在哪裡呢?

或許是對所要效力的主子的一種考驗吧。那是未來生涯全部託給一個人的賭注,諸葛亮性格謹慎,不敢不小心,他寧願劉備多跑幾趟,甚至因為撲空而打消念頭,也要確定劉備的誠意和耐性。

因為受雇者最重要的是找到主子,跟對主子。諸葛亮眼中,劉備是值得跟隨的老闆。他是梟雄,卻不像曹操形象那麼壞。更重要的是,劉備身邊不乏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卻缺少運籌帷幄的企畫長才,劉備得到諸葛亮,一如劉備自己講的「如魚得水」。在人才空缺的時候進入劉備陣營,正可卡位。

「當你閱讀許多公司最高主管的傳記時,你會很驚訝的發現,很多是在公司生命循環的早期階段就加入了公司,有些甚至直接參與公司的創辦,有些則屬於公司第一批雇用的員工。」賴茲&屈特如是說。早點卡位,是生涯規畫的成功之道。諸葛亮看準了這一點。他才不會去曹操陣營和郭嘉、荀彧等智囊搶位子呢,就算曹操打著復興室旗號且三顧茅廬也一樣。

至於孫權呢,史書剛好有這麼一段。《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斐松之注引《袁子》一書說,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到東吳求助於孫權,孫權的謀士張昭勸諸葛亮留在東吳,為孫權效力。諸葛亮回絕了,理由不是孫權無能,相反的,孫權是個優秀的人主,但從他的氣度看來,對諸葛亮,頂多禮遇再三,卻不能讓他放手一搏,也說是說,在東吳,諸葛亮能發揮的有限。(「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斐松之不以為然,認為諸葛亮不離劉備,是個義字,一如關羽不投效曹操。其實更深一層的意思,裴先生沒能看出來,東吳人才濟濟,謀士不少,名額已滿。後到者相當吃虧。

諸葛亮在劉備陣營步步為營,步步高陞,最後官拜丞相,盡情揮灑,創造歷史不朽的傳奇,他騎對馬了。

賴茲&屈特以曾任美國副總統的奎爾為例。奎爾的祖母曾告訴他,「只要竭盡努力,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事實不然,賴茲&屈特駁斥說,「奎爾並沒有使奎爾在四十一歲時出任美國副總統,使奎爾變成美國副總統的是布希總統(George Bush)」

「沒有人能夠使自己成功,只能別人才能使你成功。」賴茲&屈特這句話耐人尋味。

註:《「馬」上成功》"Horse Sense-The Key To Success Is Finding A Horse To Ride."(直譯為《識馬──成功的關鍵在於找到一匹馬來騎》)

No comments: